十天

上帝用了七天创造世界我用三天寻找光明

去做吧 这一步迈向生活



 

《我的事说来话长》是一部日式日常的作品。男主岸边满31岁,单身,兴趣抬杠(几乎从无败绩,当然只要我不承认那也就不算输)。二十出头辍学攒钱开咖啡厅,创业失败后在家待业至今6年有余。收入以啃老为主,偶尔打零工。母亲房枝一个人支撑着阿满父亲留下来的咖啡店。姐姐绫子因家里装修,带着正处在青春期的女儿春海和二婚的丈夫光司暂回娘家居住。因感觉母亲对阿满太过偏爱,纵容了他的啃老行为,绫子决定要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让阿满出去找工作。

关于不去工作,阿满有着理直气壮的理由:“当初想要开咖啡厅那种热切的心情,再也没有产生过。庸庸碌碌的工作,纯粹是消耗人生。我没有放弃人生,而是在寻找自己想做的事情。只不过,找了六年还没找到而已。”

这么一个挺直腰杆在家躺平,对外界的声音毫不在意甚至用自己的逻辑反怼他人的啃老男,引发人思考:倘若家里的财产充分满足日常生活开支(比如,在一线城市住着一套房子,还有一套收租金这种规模的迷你资本家)且其本人的物欲较低,那么人到底为什么要工作?这让我想到曾经妈妈说,她的学生告诉她:“老师您不用管我,我就是不想学习,我家里拆迁好多套房子好多钱,就算我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的。”

1.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我来讲,对这样的家庭条件只有羡慕的份儿。别说六年,就算是六个月,家里是待不下去的,自己也会因焦虑而无法躺平。客观跟主观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是,因为你有这个条件,所以你可以安心躺平,反之,你知道自己没这条件,你就躺不平而且就算是暂时的躺了也不会安心。

虽然“想要做内心充满热情的工作,想要做只有我才能做成的事情”是人一辈子在任何时期任何阶段都不晚都不“傻”都不“可笑”的追求,然而,在青春年少尚未独立时,这是成长中的探索;走上中年之路仍以说为理,无法独立,那就不失会沦为一种逃避生活的借口。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祖传的咖啡厅可以继承。

想要做、要做和做,是三件不同的事情。

所以,人到底为什么要工作?最简单的答案:为了生存,为了吃饱喝足,为了更好的生活。能问出这种问题的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优越。连基本的生存都保障不了的人,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手停嘴就得停的人,他们没有余裕去问这个问题,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没有“不工作”这个选项。

去做吧,先生存再生活。现实和理想往往存在很大偏差。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以此为工作且能糊口,是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事情啊。也有可能停了好久都找不到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也有可能找到了喜欢做的事情却无法把它当成工作;也有可能把它当成工作了却不能靠它生存;也有可能靠它生存了却慢慢发现不再那么喜欢它了。人生啊,总是看似条条大路实则没有选择;人啊,总是心比天高实则胆怯懒惰。去做吧,人生本来就是一场马拉松,只要不停滞不前就会增加和喜欢的事相遇的机会。

2.

人生何其路,精神是支撑。阿满能在家里肆意平躺离不开他温馨包容的家庭氛围。他的妈妈觉得每天早上能喝到一杯儿子亲手泡的咖啡就心满意足且充满期待,哪怕他其他什么都不做,还会在加油做家务买东西的时候偷偷抹差价赚点儿零花钱。他的姐姐就算发狠“一定要在这几个月让他出去工作”,也并没有打击他的自信、数落他的不是、攻击他的人生、没日没夜的喋喋不休、见缝插针的阴阳怪气,他的外甥女不会因为自己的舅舅是家里蹲而看不起他,他的姐夫也平等的理解他当他是朋友——这是童话吧。

认真思考了一遍,这个家庭里任何一个人的心境我都做不到。我想从小到大我们都知道,在家里怎么样“生存”。让我们回忆几个场景:家长会前后、高考前后、出分前后、大学放假前和在家一个星期后、考研前后、上岸前后、过年走亲戚……那种怦然心跳的感觉、那种跌宕起伏的落差、那种无孔不入的窒息、那种萦绕不去的高压。想必都有经历。

当然也有远离原生家庭的情况,但大多数普通的我们都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肯定、兄弟姐们的尊重、亲朋好友的认可。工作只是工作,就算不能实现梦想,也能养活自己,让家里人放心,让周围的人开心,或多或少的成为亲人朋友的依靠,或大或小的为家里做一些自己的贡献,在给予一些付出后得到属于自己的安心。

去做吧!如果找不到想做的事情,那就从不讨厌的事情开始做吧;如果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不如先从好好生活开始吧。

 

 


评论